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资讯中心 > 产业新闻
产业新闻

报告文学如何重现辉煌?

时间:2013/7/16 16:58:48   作者:   来源:   阅读:508   评论:0
曾经的辉煌

 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,创作风起云涌,涌现出诸如《哥德巴赫猜想》、《扬眉剑出鞘》、《小木屋》、《祖国高于一切》、《强国梦》等一大批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的作品,从此,报告文学“蔚为大国”,确立了自己与小说、诗歌、散文、戏剧并肩而立的文体地位。进入1990年代,也出现了《无极之路》、《没有家园的灵魂》、《马家军调查》、《落泪是金》等众多口口相传的作品。可以说,那个年代是报告文学的黄金期,每当一部新作问世,几乎都会有成千上万的读者,都能引发全社会一场热烈的讨论。好作品层出不穷,数不胜数。大量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所津津乐道、耳熟能详。

  进入21世纪,尽管也出现了诸如《长征》、《解放战争》、《天使在作战》、《中国高考报告》、《新教育风暴》、《震中在人心》等一些影响较大的作品,但整体上,报告文学创作出现了明显的滑坡,其社会影响力急剧下降。于是,许多人都在质询:今天的报告文学到底怎么了?报告文学难道变味了?不受大众欢迎与待见了?

  当下报告文学:喜忧参半

  对当前的报告文学创作,存在着两种极端化的评价。一种意见认为报告文学糟得很,一种认为好得很。认为糟得很的人举出这样的例子:报告文学期刊因读者匮乏已无法生存,只有靠卖版面、登软广告来谋利生存,2009年《报告文学》杂志在被媒体揭发后停刊即是例证;一些报告文学作家被利益所驱动,主要从事有偿写作,创作的多为“命题作文”、“表扬稿”甚至是“广告文学”;多数作品文学性不足,精神品质匮缺。认为当下报告文学好得很的人,则列举出在历次国家有难或有重大活动时,报告文学作家总是身先士卒,出现在现场,采访创作出众多感人至深的作品;在国家级文学奖项中报告文学比例大,大批优秀新作分量很重,专业读者中好评如潮;一些纪实作品比长篇小说更加畅销,有的还被改编成影视、译介到海外。

  事实上,前者可被视为社会普通公众的看法,后者大多为热爱报告文学的作者、编辑和评论者的观点。这两种意见都失之偏颇。客观地来观察当下的报告文学,应该综合以上两种意见。诚然,在抗击非典、抗震救灾、载人航天、三峡工程、南水北调等重大事件中,报告文学作家从来都是主动出席,参与并担当,积极发声,为民族记录下了一卷卷生动可感的心灵史档案。在全国“五个一工程奖”评奖中,报告文学作品往往占据全部文艺获奖图书的半壁江山。在当前普遍下滑和不太景气的情形下,每年都有一些非虚构纪实类作品深受读者拥趸。同时,我们也应承认,报告文学自身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极大下降,批判性、战斗性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明显削弱,尤其是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显然不足,写作风险剧增,专业作者后继乏人。报告文学形势严峻,面临危机。

  当然,我们也应理智地看到,报告文学的困境实际上折射文学整体的处境。在这个全媒体时代,文学已经不可能像1980年代那样,处于大众精神文化消费的核心位置。文学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降低影响甚至淡出公众生活,都不会是空穴来风之谈。文学整体的阅读、接受的形势大大不容乐观。文学阅读的快感、便捷式追求,文学出版的趋利性,都决定了文学的主流市场取向,也将辐射影响到文学的创作。在创作领域出现急功近利,一味追求迎合读者和市场,这种取向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会存在。


标签:报告 文学 如何 重现 辉煌 
友情链接
移动新媒体 | 海峡教育网 | 华夏教育网 | 中华教育新闻网 | 教育在线 |
投稿邮箱:418526785@qq.com  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声明:网站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